“七月”文学社成立于2013年,是东营市第二中学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七月”文学社以“求真、向善、爱美”为社团宗旨,以“梦想、真爱、情怀”为核心理念,自成立以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拥有400余名优秀社员的“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七月”文学社指导教师赵维荣老师,多年来潜心研究文学教育,探索文学社团的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中学生》《中学时代》《文学校园》《全国优秀作文选》《学科之星》《东营教育研究》《黄河口晚刊》《黄三角早报》《新作文》等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连续多年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文心雕龙杯”“叶圣陶杯”“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写作大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模范指导教师”“全国优秀学校报刊编辑金奖”“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刊模范主编”“创建全国优秀文学校园模范教师”2017年被授予“全国校园文学社团十佳指导教师”。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七月”文学社形成了科学成熟的社团活动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教育体系

第一,出版一本精美的文学社刊。社刊是社团活动的载体和标志性成果,也是开展好社团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校的校园文学工作,张振峰校长的要求是“站在高起点、瞄准高层次、定位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七月”文学社成立伊始就创办了一份精美的纯文学期刊——《吟蛩》。为了保证《吟蛩》的质量,“七月”文学社认真研究校园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制定了科学的办刊方案,每学期定期开展“吟蛩杯”校园文学征文。《吟蛩》曾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刊”“全国优秀学校报刊金奖”,成为同学们爱不释手的校园文学读本,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提升了同学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我校的校园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深入探索文学社团活动的规律与方法。“七月”文学社自主研发开设了“特色文学课堂”——《美学赏读与与校园文学创意写作》,将审美鉴赏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等人文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文学教育课程化、通识化,让学生徜徉在有温度的文字之中,温润学生的心灵,丰厚学生的精神,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价值。开展“校园文学与文学特长生培养探究”的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文学特长生,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开设东营市第二中学七月文学社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学生的美文佳作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对文学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社团活动动态及社团活动成果,拉近了文学社与学生及家长的距离,也很好地展示了文学社的良好形象,扩大了文学社的影响力,促进了文学社的健康发展。

,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文学写作大赛。“七月”文学社成立年来,每年都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语文报杯”“创新作文大赛”“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国好老师征文”“东营读书节征文”等多项高端写作大赛,参与数千人次,获奖千余人次。参与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谓空前,其中张睿涵、刘晓丽分别夺得过“文心雕龙杯”“语文报杯”特等奖的桂冠。通过这些赛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学习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获奖的经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参与文学社团活动的热情,同时也对学生的升学及长远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年来的不懈努力,“七月”文学社培育出了一批批文学新苗,输送出的优秀学生难以计数其中付洪秀曾被评为“全国示范文学社团·模范社长”,张佳芮、王泽昊曾被评为“全国示范文学社刊·模范主编”,张睿涵曾荣获“全国文学新苗奖”;管来源、卢晓林等已成长为拥有自己作风格的少年作家,訾一诺、杨金钰、张睿涵、韩少英、王家帅等名同学的文学特长在重点大学自招中获得认可,现在张佳芮、卜璐瑶、冯晶等若干同学都在各自的大学担任着宣传部门的骨干。伴随着“七月”文学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教育氛围,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也为学校赢得了一项项骄人的荣誉:“七月”文学社曾被多次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全国中学示范文学社团”“全国中学生百牛文学社”;东营市第二中学多次荣获“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单位”“全国优秀文学校园”“全国校园文学优秀学校”“全国校园文学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东营市读书节优秀组织奖”“校园文学艺术教育示范单位”“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创作先进单位”“学校报刊建设特别奖”“全国文学教育先进单位”“文学特长生培养基地”等荣誉。

如果说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美丽的画板,那么“七月”文学社就是一束暖暖的光,它为学生的人生涂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