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从少儿抓起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观看少先队员们开展活动,并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民族小学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从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意义深远,激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年儿童的共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春风化雨的教育工作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明与梦想的接力棒,是一个民族文明得以绵延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建构维系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最根本的精神力量。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跑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接力棒传递给广大少年儿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从少年儿童抓起,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长期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更替中,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只有在他们内心种下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才能在未来结出美好的果实。我们的未来在儿童的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为全社会培育新一代建设者。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每个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人不学,不知义。”尤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在形成中易受很多潜在、外在的因素影响。少年儿童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他们选择和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未来成长的方向。如果我们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润泽他们的心灵,很有可能他们的价值观会被来自网络、社会等环境中不良的观念冲击并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是对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对中国梦的呼应,也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把学校建成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教育学生“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其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实在行动。要把家庭当作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全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这是时代对少年儿童的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让孩子牢记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悉心培养,他们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幸福成长,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教育报 2014-6-1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记住要求

——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六一前夕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四点期望: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四点不仅是总书记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也指出了在少年儿童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记住要求是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要求就是规范,知道了规范才能去遵守;要求就是标准,有了标准才能主动校准自己的言行;要求就是方向,明确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向前走。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牢牢记住,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与成年人不同,少年儿童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理性思维不够深刻,要一下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到位还需要过程。但是,广大少年儿童可以先记住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按照要求去做,不断地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规范就成了行为,行为就成了习惯。随着习惯的养成,认识也会逐渐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良好品质与美德,最终要外化为行为,并通过日常习惯表现出来。因此,少年儿童不仅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为了践行,践行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和习惯。

少年儿童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道德要求变成自觉行为。习惯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好习惯帮助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又约束人去重复好习惯。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的事业接班人,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国家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有明确的要求,还需要在记住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广大少年儿童要每天想想自己学习努力吗?对同学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多想一想,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少年时代越能严格要求自己,长时间坚持,持之以恒,好习惯就越牢固。

少年儿童记住要求,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善于提出要求。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正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提出要求,在水平上、层次上体现差异。具体可操作的要求才是好的要求,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少年儿童,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要求看得见、摸得着。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少年儿童心灵,全社会都有责任。家庭、学校和少先队组织要用适合少年儿童的方法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新一代。【中国教育报 2014-6-2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心有榜样

——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心有榜样。榜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美好事物和优良品质,代表着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榜样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榜样是提高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并向实践转化的催化剂。从雷锋到张海迪再到时传祥,从航天英雄、劳动模范到大科学家,从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到红孩子,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拟的人物,都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易于少年儿童模仿。榜样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大事小情,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少年儿童面前,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理想品德用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情节传达给少年儿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少年儿童记住的要求转化为可学、可模仿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榜样,不同的榜样为少年儿童提供不同的精神营养。从古至今,传统榜样、时代榜样、名人榜样、凡人榜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榜样,一定要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这样才能成为少年儿童的人生楷模,给少年儿童带来励志进取的精神力量。

榜样是用来见贤思齐的,是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参照物,也是少年儿童构建理想自我的投射物,在少年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既可以是德才兼备的精英,如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思想家及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也可以是身边的优秀者,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受人尊敬、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平凡人物,甚至可以是虚构的艺术形象。据调查,少年儿童最认可的是身边的榜样,老师、朋友、家长成为他们主要的榜样选择。尤其是身边同学和同龄人,那些心地善良、有爱心、有进取心、有正义感的“美德少年”,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可见,同龄人榜样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和模仿。这也要求学校为少年儿童树立更多样的同龄人榜样。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心有榜样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质,按照榜样的标准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有榜样就要经常反思、检视自己的言行,改正不足,向榜样学习。少年儿童把身边同龄人作为榜样,更要习其“善”,弃其“不善”。父母或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应当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少年儿童,向他们传输正能量。

随着文化越来越多元、开放,很多少年儿童除了学习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榜样外,还对影星、歌星、运动明星等偶像情有独钟。榜样和偶像并不是对立的,成年人要多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偶像魅力的榜样人物,也要多发掘偶像人物的榜样价值,让二者互相融合,为少年儿童构建立体化的榜样。

记住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心有榜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祝愿广大少年儿童沐浴榜样的光辉,传承榜样的精神,在榜样的引领下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报 2014-6-3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做起

——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六一前夕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做起。这一重要论断为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指明了培养路径与方法。

从小做起,第一要“早”,即从现在做起,从少年儿童时期做起。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基的重要时期。小时候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更容易些,对后来的成长历程也有更大的影响。很多杰出人物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是会谈起小时候的生活和接受的教育,认为少年儿童时期是对自己一生影响至深的时期。相反,一些犯罪未成年人悔悟自己的犯罪道路时,也常常会归因于错误的价值观,认为是思想错误才导致了“冲动”。可见,人生的路走向何方,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要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少年儿童时期,生理正在发育,心理尚未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从小早早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迈好人生第一步。

从小做起,第二要“易”,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这24个字听起来似乎是个庞大的体系,好像少年儿童无法直接参与,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明,可以先从不乱扔垃圾、不给同学起绰号做起;法治,可以先从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闯红灯做起;爱国,可以先从爱自己、爱爸爸妈妈、爱同学伙伴做起;敬业,要先从学好每一天的课程做起……古人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少年儿童都可以做到,就是要从小从细节做起。

从小做起,第三要“细”,即从细节做起,不要轻视小事。一些小事小节,看起来对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没有大的影响,但是积累多了就成了大事,甚至改变人生的方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关注细节,不要小看细节的力量。滴水可以穿石,星火可以燎原,很微小的东西可能带来无穷的力量。因此,少年儿童要养成良好品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要关注细节。有的人不愿意做“小善”,总想着将来能做大善事,却蹉跎了岁月,最终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善积小德,小德成大德。有人认为可以不拘小节,例如在网上骂骂人、闯几次红灯、随手扔小纸片,都没什么关系,结果小节酿小错,小错铸大错。

要从小做起,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是一种态度,是负责任的态度,不把责任推给别人;从我做起还是一种意识,是主人翁的意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不做旁观者。【中国教育报 2014-6-4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接受帮助

——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提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受帮助,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阐明了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方法,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年儿童的爱与呵护,指明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少年儿童提供帮助,构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接受帮助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即使是伟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少年儿童因年龄尚小,更容易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出现错误。所以,少年儿童要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帮助,要能听进去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有错就改。

接受帮助是成长的便捷之路。玉不琢,不成器。即使是金子,也要经过开采、淘洗、熔炼、提纯,才能闪闪发光。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好像陋石变美玉、金子发出光芒的过程。想成长得好,就要接受老师、家长、同伴的帮助,那些帮助你的人就像好的玉石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呵护你的成长之路。被呵护被关心,成长质量才能更高。

接受帮助是成长的快乐之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快乐、幸福。走错路的人、摔跟头的人、受到伤害的人,快乐指数一定没有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人高。接受帮助就是要让少年儿童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少受到伤害,更不要折断了高飞的翅膀。所以,肯接受帮助是智者的选择。接受帮助不是痛苦的事,而是快乐幸福的事。

接受帮助的前提是接纳完整的自我,不刻意张扬优点,也不刻意躲避缺点,只有接纳了不完美,才能有勇气不断地修正自己,改正错误,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隐藏着优点,发现缺点就意味着马上要发现优点,改正缺点就说明优点很快要到来。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全赢,也没有人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赢,所以,接受帮助正是为了“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

肯接受帮助还要会接受帮助。有的人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只愿意听老师的话;有的人只想听同龄伙伴的话,不想听成年人的话;有的人只想听表扬的话,不想听批评的话。其实,帮助是不分高低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见、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进步,就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积极的态度去聆听,用宽容的心去接受。

全社会都要给少年儿童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要具体,给少年儿童提出意见或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仅要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更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建设性的批评。要采取正面批评,不用讽刺、挖苦、嘲笑的态度伤害少年儿童的自尊心。更有效的帮助是服务,为少年儿童排忧解难的帮助比惩罚更有效。【中国教育报 2014-6-5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有责任

——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社会提出的重要要求。这一论断确立了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少年儿童的主人地位决定了必须全社会总动员。少年儿童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未来。维护少年儿童的权益,给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养成有爱心、有责任心、会学习、能自理、懂得尊重等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形成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和责任。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举全社会之力。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决定了必须全社会总动员。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孤立的,不能靠单打独斗,学校、家庭、少先队、社会,任何一部分都是重要角色。家庭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学校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参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融入现实生活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点,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这样才不会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全社会总动员先要各司其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显著作用。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学校要将德育放在首位,细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标和框架,注重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重视学科整合和课程融入等显性课程的价值观融入,又重视校风、环境、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的价值观融入。少先队要充分发挥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的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少年儿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要让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汲取正能量,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全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服务,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健康、生活、学习、情感,与少年儿童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思想,在服务成长需求中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全社会总动员还要有机结合。各方应明确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家庭、学校、少先队、社会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

记住要求是前提,心有榜样是动力,从小做起是方法,接受帮助是途径,全社会都有责任是保障。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 2014-6-6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1-7) [2014-05-13]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8-12)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