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在修德上下功夫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既是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修德是一项基本功,因为修不好德,就没有强劲的动力,很难求得真学问;修不好德,就没有坚定的立场,很难做出正确的决断选择;修不好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修德就是修养德行,注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及未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选择很多,能否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关键在于能否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指导。青年只有以高尚的品德做积淀,才能舞出充实而无悔的青春,才能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德是首要、是方向,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德高尚,才能青春勇担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青年把修德作为一项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立意高远,方能胸怀理想,成就大业;立足平实,才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终成大德。

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当代青年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以祖国的利益、人民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和方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谱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这是修德的必然规律。大德是由无数小善构成的,体现在无数的小节之中。学会劳动,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学会勤俭,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会感恩,慷慨地向他人施与爱;学会助人,享受“手留余香”的快乐;学会谦让,谦让他人、谦让自然;学会宽容,用微笑来“融化冰雪”;学会自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学会自律,征服自己的弱点。这些都是小节小善,但小节不小,小善实大,小善行多了就积成了大德。

道正才能梦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圆梦生力军的青年必须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以大德为方向、以小善为基础,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中国教育报 2014-5-14

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在明辨上下功夫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明辨上下苦功夫,“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广大青年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学会思考,明辨是非,正确抉择,牢牢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青年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个时候,确定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对一个人至关重要。人生如扣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青年只有在面临正确与错误抉择时能明辨是非,在做人做事原则问题上能坚定正确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人生理想的坚守、信念的坚定源自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哲人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如果放弃了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和省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如果不经历思想的磨砺和锤炼,人生信念就容易左摇右摆。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学会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在人生每个关键路口做出正确选择。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信息、思想相互交杂,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诱惑、陷阱相互交织,广大青年只有炼成思想和价值观的“火眼金睛”,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中洞察人生的真谛,才能从容自信地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前进。青年意味着无限可能,也伴随着无穷的选择。无论择业还是做其他选择,一个人如果只是考虑一己之得失,那就太渺小了,要学会从社会、民族、国家等“大我”出发,把个人的事业与同胞、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会得到大幸福。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价值观则分别是人们对人生问题、价值问题的根本意见。“三观”是人生的总钥匙、总开关。有了正确的“三观”做指导,对一切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石,而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孜孜不倦的求知过程中探索人生的奥秘。

方向决定命运。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在明辨是非中选准未来的方向,在正确抉择中走向人生的正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长跑,广大青年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功夫,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见诸行动。【中国教育报 2014-5-15

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在笃实上下功夫

——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一要求指明了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实处着力,知行合一,在为学、创业与做人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笃实是广大青年做人、做事的根本,又是青年克服困难的金钥匙。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当代青年必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为人要笃,做事要实,广大青年只有为人笃厚老实,做事实实在在,才能让自己的德行、学问、事业日有所长。时代给广大青年宽广的舞台和机遇,而机遇中又有困难和挑战,广大青年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机遇与挑战至关重要。好高骛远、心浮气躁这些心态都会阻碍青年的进步。如果缺乏实实在在的奋斗,忽视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面对逆境就容易丧失信心。在这个时候,笃实是广大青年克服困难的金钥匙。广大青年只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从基层做起,从细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于实处用力,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毫不动摇地向着梦想迈进。

笃实不是空谈,关键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优秀的遗产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途径。当代青年要认识到实处着手、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无论是勤学、修德、明辨,还是笃实,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这样才不会变成夸夸其谈的表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更是青年人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青年人应自觉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同时,青年人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践行实效影响着反映当前我们时代“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广大青年只有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才能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笃实需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广大青年必须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砺自己意志和能力的人生机遇。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矢志艰苦奋斗。滴水可穿石,困难是弱者的牢笼,却是强者的磨刀石。只要青年拥有一颗艰苦奋斗的心,勇于挑战自我,自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不竭的动力。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以笃实为做人、为学和创业的行动指南,在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奋斗中,把自我人生的实现和时代的召唤完美结合在一起,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在实现中国梦的舞台上演绎出精彩的人生篇章。【中国教育报 2014-5-16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十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广大教师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认真贯彻落实。

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教师要成为帮助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成功的人梯,乐闻学生进步,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至高境界。甘当人梯者,心胸宽广,是一座丰碑,令人敬仰。教师要具有“直腰做人梯,弯腰做人桥,甘当铺路石子”的伯乐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新一代学生在教师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前行。教师要扶持和帮助青年学生,鼓励青年学生超越自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要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具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关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凝结成一种教育的巨大力量,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

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学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用学术魅力去引导学生的心灵。一位不能在学术上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教师,其人格魅力是软弱无力的,自然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与敬慕,教师必须把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行为世范,教师是“品行之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扎根学生的心灵,积淀为成长的力量。

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是“学问之师”,不仅需要渊博而高超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还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缺乏独立见解,不善思考,学术功底浅薄,是无法引导学生心灵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一名严师,并用严谨的学风熏陶学生,真正起到教书又育人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传授做人的品德,又要讲授专业知识;既要对学生设疑和解疑,做到循循善诱,又要做到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伟大使命。全国广大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国教育报 2014-5-18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十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全国高等学校要锐意改革,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更好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人才。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改革只有最终落实到学校层面,体现到学生和教师身上,才真正见到了实效。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和发挥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切实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教育发展观,树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创一流业绩,争当教育改革排头兵。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促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高等学校要把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政府依法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着力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在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同时,加强高等学校治理的社会参与,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支持,进一步构建起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保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既为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让我们努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国教育报 2014-5-19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1-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