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广大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从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娓娓道来,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发,对进一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青年成才提出新的要求,是新时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先进文明的成长。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确立各族人民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合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安康,是全党全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些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历经上下求索、经过不断筛选形成的理想和信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坚定不移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基础,也是我们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朝着“中国梦”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
回眸历史,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是通过不断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展望未来,我们更要坚定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创造更多的辉煌。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想,“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针对青年,却不仅仅限于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就更应该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字要求: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的信念理念。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是塑造青年、培育青年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陶行知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改革创新,以及广大教师的耕耘培育,为广大青年搭建放飞梦想、人生出彩的舞台,让当代中国青年在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中国教育报 2014-5-6】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揭示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对于指导青年走好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无论是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上,还是从勇挑时代重担的责任担当上来说,青年一代都扮演着无可争议的主角。时代把青年人放在了这样一个位置,毫无疑问,青年人就要奋勇前进,奋斗进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青年人将不可避免遭遇各种考验和“逆流”,奋进的精神将激励青年人走在时代前列。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正如一场接力赛一样,青年人接过每一棒之后,都需要振作鼓劲,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开拓创新是青年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青年身上,涌动着开拓的梦想与勇气。开拓的道路是艰难的,其中必然有挫折和失败,有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为人先的锐气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当代青年要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本职工作干好干出新意,干出成绩,这样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青年时代是用奋斗来书写的一本华丽乐章,而奉献是这部乐章里最深沉的音符。对青年人来说,为时代奉献自己的青春,用才华和实干兴家、兴国,既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又是对祖国和人民尽责。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奉献精神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是一种最深沉的爱,也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全身心付出的爱,它会让一个人充满斗志和干劲,不抱怨、不虚荣、不计较,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而这正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所有追梦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和精神。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要勇当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奋斗和中国梦一起在开拓和奉献中完美结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本领、创新创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中国教育报 2014-5-7】
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性,指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根本点上亮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帜。
社会主义究其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可分解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广大青年的心声。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党中央一再阐明,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倡导,这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价值引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示给世界的应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新中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提出的倡导,这是对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价值引导,究其价值取向,追求自由和法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公民层面提出的倡导,这一层面的价值指向表明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爱国、敬业是每一个公民的操守,诚信、友善更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从三个层面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解决时代问题的钥匙,它的确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中国教育报 2014-5-8】
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吾道以一贯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间正道的经典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对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培养一代青年人才?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智慧。孟子说,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小人之事为自己谋私利。青年的视野和格局就在此区别。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牺牲精神;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戚继光的抗倭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先贤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践行了时代的理想和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的青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敬畏历史,展望未来,有所作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人民日报 2014-5-9】
核心价值观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这一重要论断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了明确指向,即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虚心学习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腾飞,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崛起。历史表明,勇于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国家,往往能够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各国交流融合、相互学习的发展史。历史上我国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技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代以来,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失去了吸收世界工业革命成果的机会,一度落后挨打,饱受欺凌。新时期,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放在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这样才能更清楚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核心价值观24字元素中,既有我国五千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因子,如富强、爱国、敬业、诚信、文明、和谐、友善等,也包含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创共享的文明成果,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民族的,往往也是世界的。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中,我们不难剖析出公正、诚信、友善等普遍历史意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全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元素的继承和提升。
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吸收是辩证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但是,我们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曾批判过,“国外的月亮总比国内圆”等僵化思想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引进,另一方面始终要立足本土国情、立足民族传统的“根”。同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吸收和借鉴,更要创新和引领。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在世界事务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撑,是兴国之魂,对中国成功之路的探讨最终要深入到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性社会思潮,这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持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内涵。
总之,核心价值观吸收世界有益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我们需要辩证的吸收、积极的创新。这就需要广大青年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勇于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中国教育报 2014-5-10】
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精神。这一重要论断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更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蕴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弘扬时代精神的落脚点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蕴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这是在长期的改革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
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所谓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过去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一。
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树立国家价值、传递社会价值和塑造个体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价值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多样化思潮交锋中谋求最大共识;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这些,都更加凸显弘扬时代精神的极端重要性。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迎接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教育报 2014-5-12】
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上下功夫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上下苦功夫。这句话精辟地指明了勤学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躬行实践,求得真学问。
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勤学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更是德行的“美容师”。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即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驾一叶扁舟畅游知识的海洋,如蜜蜂广采百花酿成甜蜜一样,在丰富知识、深厚学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人生方向的定力,进而牢牢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大学是求知最理想的殿堂。广大青年要珍惜大好年华,把更多时间用在博览群书、阅读经典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登知识高峰、追求人生真理上。热烈拥抱真善美的青春,孜孜不倦以求知为乐的大学生活,才是送给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要靠长期的学习、体验、思考。求知也是如此,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能学有所成。青年人的最大特点是有活力、充满热情,对未来满怀美好的想象、期待,常常因此热血沸腾。但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豪情,更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知韧劲。学品即人品,有什么样的为学求知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品格。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功利实用主义开始抬头,社会上充满着浮躁的空气。大学生是民族、国家的未来,要自觉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不为一时世风所惑,心无旁骛,勤奋学习,以高洁的学品涵养高尚的人品,以良好的学风锻造做人的风格。
青年既要敏于求知,又要学会担当责任。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是为了致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经世致用和人格的完善。如果把为学求知与社会责任割裂开来,甚至以读书的名义拒绝社会责任的担当,那么就容易死读书、读死书。学习知识贵在“活”,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把书读活。唯其如此,所读所学才会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死的知识才会变成活的思想。处于伟大变革时代的青年,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为学求知的目标,应该自觉与时代潮流、民族命运联结起来。新时代的青年,不能只关心个人的小天地,而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一个有远大理想、胸怀天下、勇担责任的大写的人。
学以增智,学以怡情,学以养德。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陶冶、锤炼高尚的品德,把求真与行善统一起来,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中国教育报 201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