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传递正能量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 诵读经典、朱砂开智、学写“人”字……9月1日,南京夫子庙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夫子庙举行“开笔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上了开学第一课。近几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开学教育,许多学校安排形式多样、具有人文关怀且生动有趣的第一课,传递正能量,助推孩子们在新学年起跑线上开始人生又一阶段冲刺。
学校倾力打造第一课
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走进北京八中,与北京市西城区12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勉励中学生们勇于创新,实践自己的“中国梦”。
从今年起,西城区每年都将开展“开学一课”活动,逐步建成“开学一课”的长期机制。
“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听讲,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至于是否能拿高分不必太在意。”刘先林用自己的学习心得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北京八中高三学生刘宇璠说:“一直以为院士都是特别严肃,高高在上的,可今天听了刘院士的讲座,感觉他特别亲切。”
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将走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说:“邀请社会的名人来讲课,对学生有积极作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徐悲鸿之子著名画家徐庆平先生将与徐悲鸿中学的孩子们见面。徐悲鸿中学是一所美术特色校,校长周小林告诉记者,与艺术名家交流,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
杭州市在8月31日启动了“橙色护校”系列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以“学习消防常识、掌握逃生技能”为主题为学生们上了生动实用的开学第一课。
活动首先播放消防安全主题的动画微电影,四位知名主持人装扮成电影中四个动漫形象,教给孩子们实用的打绳结和疏散逃生等消防安全知识,活动最后,师生们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消防“微”演习。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阅读一直是很重要的途径。”上海市教育功臣、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介绍说,学校第一课是从“读经典”开始。他说,这些经典著作中,不仅有知识、文化,更有中国人的智慧与传统价值体系。
9月1日是济南市洪家楼第二小学的开学第一天,298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牵起孩子的手,沿着20多米长的“成长之路”,走过校方专门设计的“学问门”。市民张秀萍的儿子周政宇刚满6岁,“学问门”上“天天长高、天天进步”的8个字他只认识“天”字,他天真地说:“我好像走过这个门后长高了一点点。”他的话把大家逗乐了。
校长陈元东说,学校设计“学问门”的入学仪式,就是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梦想。“因为有梦想才会有理想,有理想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孩子。”
“法制呵护成长,携手共筑梦想”。陕西西安市西荷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通过排演法治小节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共同上了一堂法制教育第一课。同样在重庆,一些学校也开展了“以法治护航成长、争做守法公民”为主题的法制课活动……通过老师的不懈努力,开学第一课正在祖国大地每个角落释放着震撼人心灵的正能量。
第一课承载全社会的关爱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成功的校园不仅要有好的硬件,更要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第一堂课给孩子留下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2008年以来,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开学第一课,已连续开播五年,这个大型公益活动成为新学年送给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灵礼物。今年开学第一课将以“乘着梦想的翅膀”为主题,聚焦平凡人的“中国梦”。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缪迅说,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也让很多久违了学生时代的成年人由此而感动。缪迅说,当下,有一些学校把学科知识的传授看得过重,而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追求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的教育与激励。
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说,开学第一课已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概念而已,而是昭示一段时期内教育的重点目标,传承学校特色和理念,让孩子“精神充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开学第一课应避免形式主义,主题设置应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个性需求,让这些主题背后所倡导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才会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
北京市育才小学露露的家长季女士说,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第一课应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孩子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中学生的家长更关注早恋等成长期问题。刚升入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的莉莉的家长何女士说,针对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发生早恋和产生逆反心理等情况,希望第一课侧重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度过这个年龄段,提前打好预防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学校、社会对第一课的用心,都能化为长久的倾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为孩子打造一片全面成长的天空。(记者丁静、杨金志、俞菀、闫祥岭、高洁、彭晓华、凌军辉、岳德亮、许祖华、廖君)
让每个孩子感受梦想的力量——记2013年“开学第一课”
“音乐给了我和孩子追逐梦想的动力,只要坚持梦想,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精彩!”单亲妈妈郑亚波11年陪伴自闭症儿子描画的音乐梦,再次让“开学第一课”成为感动一课。
9月1日晚,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根据各地中小学校的倡导,亿万中小学生和家长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学第一课”。
这是教育部自2008年以来,第六次为全国中小学生奉送的“新学年礼物”。今年的“第一课”聚焦平凡人的中国梦,在“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能出彩”三个篇章中,通过嘉宾演讲、人物故事、互动体验、文艺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启新学期的理想和希望。
“十年前,火箭发射的那一刻,我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内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年我23岁,就是那个时候,那个在我心里早已扎根的、关于蓝天的梦想变得更加迫切,我也想冲出大气层,去看看太空中那个神秘的世界。”“太空女教师”王亚平与孩子们分享了“飞天梦”带给她的动力。
“舞台上的演出是很华丽,但这个精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辛苦枯燥的练习。”蜚声海外的钢琴家郎朗告诉同学们,他曾经怀疑过、徘徊过,但当他触摸到梦想的那一刻,才明白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知名人士的梦想故事,讲出了梦想需要艰辛付出的道理。而普通人的追梦历程,更让同学们体会到梦想的真实与美丽。
“虽然伴随着疼痛,但我想跳出更美的舞蹈,我会带着梦想和生活的希望,努力勇敢地生活下去!”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那带着泪水的微笑,深深印在同学们的脑海。她忍住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圆“舞蹈梦”。
88岁的退休教师潘其华在年轻时因为一部电影,立下了当教师的志向。退休后,为实现“教满一万个孩子”的梦想,她依然不顾年迈体弱,已为近8000个学生传道授业。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于长学说,希望美好的梦想在每个孩子的童年播种发芽,最终助力他们成就精彩人生。
每年,“开学第一课”都会选出热点主题,在开学前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2008年为“知识守护生命”,2009年为“我爱你,中国”,2010年是“我的梦,中国梦”,2011年是“幸福”,2012年是“美在你身边”。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持人撒贝宁说,每个人的梦想可能宏大,也可能微小,但当这些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梦”。
“太空教师”王亚平为首都中学生上“开学一课”
在太空中为全国学生讲解物理实验的航天员王亚平1日走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一课”。
王亚平讲课的题目是“中国梦、航天梦”。她从自己的宇航员经历切入,与来自首都多所中学的同学展开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王亚平告诉同学们,虽然自己17岁就参加训练,身体常常超负荷运转,但坚持下来发现“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她鼓励同学们为梦想付出努力。
“从太空看地球有什么独特感受?”“宇航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否想过退却?”同学们对“太空教师”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王亚平都一一作答。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葛仪说,听了王亚平老师的课,自己更坚定做建筑师的梦想了。“我想改造北京郊区,让它和中心城区一样美。”葛仪说,“从现在开始,我要一步一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开学一周左右的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著名画家徐庆平等专家、学者、名人将陆续走进9所中学,为近30所学校的5000名高中生讲授“开学一课”。
据悉,北京西城区致力于将“开学一课”打造成教育“品牌”。将继续开展“对话”、“走近”等系列活动,逐步实现每一所中学每一个学年都有“开学一课”。但活动目前只针对高中生,其他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共享课堂内容。
西城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陈宁说,希望通过“开学一课”,带领学生走进不同学科,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他们感受人生不同的精彩。
这个活动受到了学校和专家的好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说,高中阶段是一个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邀请社会名人来讲课,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报 2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