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 梁 莉

一、问题的提出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一般而言,备课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主要有学年或学期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进度计划三种)和编制教案。可见,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所要做的核心工作,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但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备课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错误理解新课程倡导教学生成,反对过分预设的理念,认为既然如此,教师就没有必要注重备课了,于是课前疏于备课,课上信马由缰,一切让学生说了算,结果课堂教学常常浅表化。二是虽然注重备课,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方式(怎么教的问题)的确定上,而不用心去思考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于是课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泛语文、非语文的课堂不在少数。基于此,笔者拟对如何有效备课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如何有效备课

(一)重视学年和单元的宏观备课

备课一般主要分为学年(或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时备课,而很少花时间去进行学年(或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教师的备课只能在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转圈子,结果很多语文课依然是面面俱到地分析,教师大喊课时严重不够。针对此,我们主张教师在课时备课前,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学年(或学期)备课、单元备课。拿到一本教材,首先要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本教材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教材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和侧重点。然后,在集体备课时重点研讨该教材的宏观教学目标,细化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分析单元中每篇文章教学价值的侧重点。只有抓好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这样的宏观设计,才能高瞻远瞩地进行有效的课时备课,进而创造性地实施语文新课程,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

在强化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这样的宏观设计方面,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她说过: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语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而在这所有整合能力之中,我认为最现实最紧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基于此,王君老师在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时时往往表现出大气、新颖。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时,王君老师整合了前两个单元的所有课文,确定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即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切入课文学习。接下去,她根据课文特点加以分类,分解出该专题教学的三个侧面:(1)生命意识,涵盖两篇课文:《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2)生命理想,涵盖三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理想》《行道树》;(3)生命智慧,涵盖其余的六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第一次真好》。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一新生展示了中学语文学习可能呈现的崭新格局。

(二)深入思考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

1.认真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解读文本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在备课时,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所选的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深度解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的要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当然,教师要想对所研读的文本达到懂、透、化的要求,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用一生的精力来读书,不断涵泳,不断品味,不断思考,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研读教材、解读文本时左右逢源,驾轻就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对文字、文章的敏感,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阅读不同于日常的消遣性阅读,它要求教师不仅能读出文本的原生价值,还要读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更要读出文本在此一课堂的独特价值独特价值是教师根据某一具体课堂需要,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做了取舍之后而获得的独特的阅读意义。

比如在备教《祝福》这篇小说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小说文本与鲁迅进行阅读对话,体验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把握《祝福》这篇小说的原生价值。从总的方面来看,《祝福》的原生价值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说到为什么做起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再从《祝福》的文本来看,由于形象大于思想,不同的读者(教师)可能会细读出不同的内涵。你可能认为《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你也可以认为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但是,作为教师,除了在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后理解作品的原生价值外,还必须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以理解作品的教学价值。也就是说,教师还应该理解编者将《祝福》编入高中语文必修3(注: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的第一单元的意图和目的。作为小说单元的一个核心定篇(王荣生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原生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外,教师还应把握小说的教学价值。即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对小说的品味与鉴赏: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关系后,欣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而体会鲁迅的创作风格等。只有这样耐心地研读教材,你才可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胸有成竹

2.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后,教师在备课时所要做的核心工作便是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大方面。

1)精心确定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决定教学重点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但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定得太多,有的定得太空,有的定得太大,课与课之间的教学目标也处于杂乱和无序的状态。我们认为要想使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到具体、适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关注语文的学科特性。语文教育就是语言的教育,或者说是语言的教育实践,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教育中学会运用语言,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从而丰富发展语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体现这一认识。二是所定目标要准确体现所教文本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读得懂这一篇的同时懂得读这一类。也就是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应该是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样才能由这一篇的学习,归纳出阅读同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把握好学情,寻找合理的学习起点。所谓学习起点,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与准备。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为学生学习而教是教学的核心理念。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并以此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

2)善于选取体现学习需求、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必须要解决好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一篇篇的课文,并不是课堂要教和学的内容。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挖掘和整合。因此,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地挖掘、撷取并组合出科学、合宜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要想使教学内容的选取做到科学合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语文学科特色,而不能是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与学习能力,合理定位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综合来看,当下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文轻言,重析轻读,过分强调人文性,虚化语言,架空双基,谈知识色变。针对此,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该明确以下问题:这篇课文为何要学,为何要教,什么可以不教,必须教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要关注学生整体,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找准学生本节课的学点何在?在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认真思考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应该认真思考怎么教学生学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以明确自己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我认为首先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所以在思考教学方式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再者,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要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要努力使语文教学活动化(同时也要注意让教学活动语文化)。

语文课要努力使学生都能充分地(朗读、默读,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味道)、(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语言和语文知识,积淀思想)、(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书面表达)、(积极思维,自己发现值得揣摩的文字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辩证性地思维、创造性地思维),通过这些语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地沉浸到文本中,用课文来教育学生,而不以教师的分析、讲解、赏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为此,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怎样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用什么办法激发学生去进行课堂活动;怎样确保学生的课堂活动是语文活动,而不是非语文的活动;怎样调控学生的活动,怎样组织学生的活动,怎样确保学生活动不是对课文的浅表化理解、重复性理解;怎样既确保活动充分,又有时间给学生去积累、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一节完整的备课还需要问自己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到达那里?你应该设计、运用哪些监测手段来了解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当下的语文课教学测量模糊化、教学反馈不及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备课很少思考教学监测与反馈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克强)

                                                                                 天津教研网 2014-11-25

  如何把握形象类话题作文中的文化内涵(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