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研对一线教师更有帮助
■李湖江
如何让一线教师不畏惧教育科研,又如何让一线教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笔者认为,微科研应该是一线教师进行教研的一种好方式,它能体现教师的智慧并有助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微课题 解决大问题
教师从事的工作通常比较烦琐。在学校,教师必须要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管理方式,在诸多研究对象面前,必定有一件事情是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即课题,教师不妨把一个个看似微小的问题当成一个个课题来研究,给自己一个研究的时间期限,设定一个具体的研究目标。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或许可以通过相关的微课题研究来解决自己一直头疼的问题。
学生问题是学校最大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各异。在学校,教师必须接纳这些学生,即使有些学生在其父母看来都是非常难以教育的。在班级或学校的小环境中,学生自身也有许多烦恼,学生中间也有小团体,有时学生会把大人认为是极小的事情放到最大。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家长与学校的期望与压力,因为后者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并且不断进步。教师进行相关研究时应当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业进步的多种因素,而不能唯成绩是问。
动笔微记录 积累大经验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谈到相关经验时,他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几十年来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时候,一线教师不妨学学魏书生,平时多动笔,把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学生问题记录下来。
教师应该准备一个本子,随身携带或者放在办公室里。听了其他教师的课后,可以简单记录一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当自己上完一堂课之后,可以把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现象记录下来。当自己在课间去教室走一走、看一看的时候,也可以把班级里一些好现象或者隐患记录下来。教师找学生谈话或者学生主动找自己谈话时,也可以把那些值得记录的东西记录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教师把平时教育教学方面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就有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待有时间时就可以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或者进行经验总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教师会从这些微记录中获取大量经验,日后这将成为教师的一笔大财富。
开展微对话 迸发大火花
教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时候需要多与他人交流与对话。有意义的对话不仅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在办公室,教师可以就平时遇到的教育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对话,其中可能有不同意见,但有时几句简单的对话可能会让教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网络交流在操作上极其简单,也极其盛行,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其他教师进行对话。由于不是现场的直接面谈,简短的言语可能因为没有了顾忌而变得更加真实。另外,QQ群也是非常好的微对话工具,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教育教学类的QQ群,直接与名师或其他地区的优秀教师进行对话。这类对话可能只涉及一些小话题,但有时却可能迸发出大的思想火花。
进行微反思 成就大作为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证明了反思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对反思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反思就是总结性的文字材料。其实,教师的反思是有多种形式的,而微反思可能比较适合普通的一线教师。
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对整堂课应大致回忆一下,并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与预设的是否一致,课堂中有哪些不足的或者出彩的东西,然后可以用几句话归纳一下,写在备课本上。另外,当手中没有急需完成的工作时,教师不妨静坐下来,进行片刻的教育教学反思。当然,这些微反思最好不要只停留在头脑中,而应当记在纸上或者写在电脑的文档中,这样会让反思更有条理性和思想性,也便于日后进一步梳理。
微反思的形式、地点灵活,不容易引起普通一线教师的反感。相反,这种形式的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兴趣,并逐渐成为教师平时的一种工作习惯。
微科研的起点和视角可能都是微小的,但是教师只要能坚持,并在深度挖掘上下功夫,其成果就不能小视。众多的“微”汇聚起来将会是“大”。微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实现提升科研能力的梦想。(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中学)
贴近实际,让教育科研“接地气”
■李俊
有人曾以“伪教研”描述我们当下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思进取,不是教育科研无用,而是我们教育科研组织管理者在顶层设计方面出了问题。不切实际的跟风逐热,流于形式的轰轰烈烈,望尘莫及的高难动作,只会让教师疲于应付,达不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怎样解决“教育”、“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呢?我认为,必须着力在“贴近”二字上下功夫,让教育科研“接地气”。
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
教研组是基本的教科研群体,教研活动是最容易贴近教师实际工作的教育科研载体。近年来,我设计的教研活动模式是“两课两研一主题”。具体做法是:各学科每次教研活动前都由教研组成员根据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筛选提炼出一个主题(即中心议题),围绕主题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分析问题根源,探讨解决策略,交由一位老师上一节研讨课,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第二次教研活动围绕观课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心议题,对仍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探讨解决之道,交由第二位老师据此再上一节研讨课,全组观课并学习一系列解决策略。这样的教研活动抓住教学实践中最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全组成员的智慧,在实践研究中形成可以分享的一系列教学策略。
与此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选题要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例如语文教师觉得作文教学问题较多,我们就相继开展了“发表式作文”、“自主评改作文”等规划课题研究;为了把小学生对动画片的喜爱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我们就开展“看动漫学英语”研究;科学课本上的很多实验不考虑地域等条件而没法操作,我们就开展“科学教材实验改进实施”研究。
此外,我们还推行“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一个人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一项。比如,“合作学习几人一组最合适”,“生字抄写几遍最有效”,“学好语文的必备习惯”,等等。我们学校给小课题研究立项,报批快捷,一大批教师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小课题,研究成果再总结成论文发表出去。
贴近教师的实际水平
对于教育科研,教师有畏难情绪,原因在于任务超出了教师的实际水平。我们布置校本研修任务时,就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岗位向教师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让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有些教科研项目要简化、易化,我们的评课比赛采用的是“教学片断评析”,而不是整节课评课;我们的教育叙事比赛采用的是口头“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而不是书面撰写;我们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回来提交的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启示、感受。我们没有强调教师出版专著,但是有很多教师坚持写教育博客、空间日志、教育微博,结果促成了大量教学论文的发表。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思想境界有多么高,教育科研也要给教师带来实惠。我们的《教师贡献奖励制度》对教师的所有教科研成果都有奖励;我们的《年度评优评先办法》量化考评,“教育科研”占了五分之一权重;我们的《岗位聘任办法》中,“参与教育科研情况”是重要依据之一。总之,教育科研让教师“名利双收”,一举多得。
贴近学校的实际需要
学校教育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源于学校的实际需要。我校的椰林文学社创办10年,成为深圳市“十佳文学社”和全国百家“优秀文学社”,成为“中国小作家”活动基地。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我们才开展了区公益性课题“校园文学社组建与管理研究”。我校每年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优质课比赛”,于是申报开展“在生命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安全责任心的研究”。我校安素惠老师的油画工作室成为广东省少儿油画教育基地,为此我们开展了“装饰色彩与少儿油画”研究。学校报告厅建成自动录播系统,我们就开展“每人一节录像课——自己研究自己的课”活动。针对学校面临的班额大、基础差、家长忙、学历低问题,我们开展“颠倒课堂”视频互动教学实践研究,让学生对没掌握的知识点“反复听讲”,解决辅导补习的难题。
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我们教育科研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和谐发展为落脚点,任重而道远,苦乐在其中。我们坚信:只要贴近实际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赢得教师的热衷参与,就一定能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教育就一定能实现。(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