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伟
——评张玉新《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
张玉新老师自己说他讲授的《苏东坡词二首》(教材中为《苏轼词两首》)是“常规课”。这节课中的一些做法是“常规”的,但在目前追求教学手段翻新已经成为时尚时,“常规”做法却显得“反常”了。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当堂熟读成诵。
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涵养过程,类似中医,标本兼治,但见效慢。教师普遍抱怨学生不重视语文,而重视数理化。“重视”和“喜欢”不是一回事,不重视不等于不喜欢。在应试压力下,语文犹如望梅止渴。日常教学,常规做法是课前预习,所谓预习也就是熟悉课文。在课后作业穷于应付的情况下,语文预习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一节课40—45分钟,学生连读课文的时间都没有吗?当堂读课文有一个好处,就是即时获得新鲜的阅读体验,形成阅读期待,有利于即时生成。但人们很少考虑阅读心理。与其强求不得,明智的做法就是当堂开读。《苏东坡词二首》这堂课就是如此,“常规”教学看似无新意,但确实很有效。让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接下来才是教师范读与朗读指导。流行的做法是,教师先范读,声情并茂,学生叹服。应该注意的是,阅读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师的范读其实是对作品的直观阐释,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被“省略”了。本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才范读,看似无心却有意。人们比较关注教师讲得是否“深透”,很少留意教师的阅读经验。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从本质上看,教学是教师用自己的学习经验阐释课程内容的过程,教学效果取决于此。这节课把诗句的“散文式”排列变成分行排列,两相比较,效果明显。奥妙常在细微处,细微之处见功夫。新课程倡导“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经验是必要条件。
2. “写意”式解读。
语文教学低效表现之一是,环节多,内容少,密度小,“讲深讲透”,文本阐释胜过文本阅读。一首诗百八字,学生竟然不能当堂背诵。课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阐释。在这方面,《苏东坡词二首》的教学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写意”式解读。
关于这一点,教者在“教后思考”中说:“由于本课的立意是针对教师喜欢 ‘讲深讲透’的教学常态,颇有'‘矫枉过正’的纠偏意识,故而没有细致分析解读文本,使得教学流程呈现‘写意’的特点,这用通常的语文课堂标准衡量,可谓解读不足。可是从教者的‘方法引导’教学意识看,注重宏观方法的引领自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况且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头,还有待后续课程的‘工笔’式的剖析,只是这一节课没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这里教者的表述借用了国画技法,“写意”与“工笔”,二者是相对的。其实,教学的写意性也可以从教学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理解。
写意性是中华民族文化通约之一。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自然也可以从文化通约的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不是教者对课程内容的直接陈述或阐释,而是对课程内容的艺术呈现。解读的多元性和人文内涵为文本解读的写意性提供了依据。
这节课的“写意”特征是很鲜明的。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理解到核心情节是“赤壁怀古”;讲《定风波》,学生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现出苏东坡心灵旷达;继而回头解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触景生情,由壮阔之景联想到风流人物,由豪杰故事引发壮志未酬的慨叹;再由“豪放”之词作拓展到“婉约”之作。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不事雕琢,看似“随意”,颇具匠心。这节课教材篇目2首,课外篇目2首,教学要点各有侧重,浑然一体。
教学艺术的写意性与虚实感密切相关。教学艺术的写意性形成了独立思考的“空白”,正是这个“空白”突出了教学重点的质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文本重构与教学生成。
教学重构与生成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一般情况下,讲这两首词,先要交代作者的身世或时代背景之类;有时也会提示词作风格,除了“豪放”还有“婉约”。 当然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如何呈现这些教学内容,却体现出教学机智。
授课伊始,教师问:这两首词教材中题为《苏轼词两首》,我把它“篡改”成《东坡词二首》,道理何在?由此引出作者贬谪黄州的坎坷经历和“东坡”名号的由来,顺势补充苏轼贬谪黄州的另一篇词作《临江仙·夜归临皋》,这也为后面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埋下了伏笔。在这节课的结尾处,教师又由《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豪放”风格,引出“婉约”之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这2首词作的“随机”引入,别具匠心。《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诠释了苏轼贬谪黄州的坎坷仕途,旷达的胸襟以及其词作风格也与课文《定风波》互为印证。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在词作风格上恰与课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形成鲜明对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此举很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学生以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代表,其词作自然多为豪放风格,其实不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引入则解除了这种误解。
从上述情况看,文本的重构是与教学生成密切相关的。文本重构是预设的,要使“重构”的文本转换为课程生成的有机资源,教学契机的选择至关紧要。
以上是学习本课教学的一点心得。
若提一点商榷意见的话,我以为要在一节课里涵盖解读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似乎面铺的大了些,着重讲一点,可能效果更好些。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
执教: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教研员,特级教师、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导师工作室”主持人。曾在东北师范大学附中从教20年,系吉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科研型名师。著有《高中语文教育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玉新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长春出版社2011年5月版),发表教学论文多篇。
时间地点:2012年5月12日,吉林省长春市
授课对象: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校 一年六班
情况说明:常规课,人教版必修4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务求简洁
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没有老师指导,我们要共同探究怎么样去读宋词更便捷,所以我没有安排预习,我们共同研究《苏东坡词二首》,研讨怎么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6页。这两首词同学们可能初步读过,但是没有认真读过,现在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共同探究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我们怎么读。大家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但是不是齐读,为了课堂气氛,我主张大家放任读。读的同时思考,第一遍我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第二遍我结合注释能读懂哪些。讲究效率,达到效果,要挖掘文本固有的美感,这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个层面:第一,效率意识;第二,美的意识。先突出效率,美就像吃饭时吃菜一样伴随效率而来。先请同学们放任去读第一首词。
随机板书:苏东坡词二首
(学生放任读课文,老师察看)
二、反复诵读,校音析意
师:请同学们稍停,是不是第一遍已经读完?同学们感觉到字词层面有没有问题?有的请举手。
生:是不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
师:非常正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还有没有?
生:一尊还(huán)酹江月,还是还(hái)酹江月?
师:huán,古诗中一般读这个音,意思与hái一样,还有没有问题?
生:初嫁了(liǎo)还是了(le)?
师:初嫁了(liǎo),因为古诗中有平仄的要求。还有没有?
师:可见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除了几个字音再没有什么叫不准的地方。在意思上有什么不懂的?请同学们放任读第二遍,开始。
(生读第二遍)
师:好,第二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为了再给同学们一点延长思考的时间,老师先把词读一遍。同学们思考字词层面以外文句上的问题。
(师朗读,生鼓掌)
师:同学们在文句上是否有问题?
生:小乔初嫁了,初,为什么不是出?
师:初,当初,开始之意,这个问题涉及本文作者的章法,实际小乔不是刚刚出嫁,已经出嫁多年,中国古代有这样的写作传统,英雄美人相配,显得周郎越发潇洒,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师:为了延缓思考时间,请同学朗读,哪位同学愿意?大家可以公推一位。
(生朗读)
师:请这位女同学评价一下。
生:挺好的,声音洪亮。
师:比我还洪亮吗?
生:感情充沛。
师:比我充沛吗?
师:刚才这位男同学在这种场合主动读,精神可嘉,但是朗读技巧稍差一点,刚性不足,节奏的缓急不太讲究,匀速,有的时候要加速、减速,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之是不错的,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老师起头。
(老师开头,生齐读)
师:齐读的效果非常好,它烘托了一种气氛,我们的思维一下子就和一千多年以前的苏东坡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高的难的要求,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位女同学能不能尝试背上片?
(生背诵)
师:好,那位男同学能不能把全词背下来。
(生背诵)
师: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背下来全词吗?因为我教了他方法,那位女同学我没教,请看,我重新把词按照诗的形式排列了,而书是按照散文的形式排列的,这就叫效率。以后希望同学们背诵诗歌的时候,把散文排列的诗按照诗歌的形式排列,它对你的记忆是有直接的帮助的,这是今天张老师教给同学们的方法,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能给你带来超常的记忆力。这位女同学我把方法传授给你,这两名同学是例子。
师:既然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词在文句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那我有问题,接招吧,第一个问题,本来这两首词叫《苏轼词两首》,我把它篡改成《东坡词二首》,道理何在?
生:一样。
师:一样吗?我肯定不会多此一举。
生:我认为是一样的,东坡就是苏轼。
师:不一样,你们是否学过《赤壁赋》?
生:学过。
师:时间,元丰五年,在黄州期间是苏东坡人生的第一次倒霉,但是造就了一个苏东坡,为什么?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不足,苏东坡在黄州写一首《临江仙》(ppt)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师朗读,简单解释)
师:黄州期间,苏东坡在东坡种庄稼,于是开始自号东坡,而今天要学习的两首词都是他在黄州作团练副使时写的,所以说东坡词二首,没有黄州贬谪,就没有苏东坡,希望同学们以后再读课文时尽量多占有背景材料,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
师:刚才我给那位男同学传授的方法是用这种方式呈现(ppt),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按照这种方式齐读一遍。
(生齐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师:同学们是否能尝试齐背?
(生齐背)
师:好,只有三四个同学口形不太对,但是不是毛病,因为我们是搞挑战,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课后自己完成。
师:我问第二个问题,你们以前都读过诗词,有没有想过任何诗词都可以抽出情节人物?用一句非常简练的话概括《念奴娇 赤壁怀古》?
师:它的最核心的情节因素就是“赤壁怀古”,这是第一个层次。那么现在把这首词先按下不表,现在同学们用自读的方式来读《定风波》,就读一遍,也把它的核心情节因素归纳出来。
随机板书:赤壁怀古
师:好,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我们齐读,要读小序。
(生齐读)
师:下面同学们再按老师这种(PPT)呈现方式,再齐读一遍,同时尝试背诵。
(生齐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好,现在齐背。
(生齐背)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已验证了老师的一个预设,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大家真心投入,在短时间内背诵下来经典篇章是完全可以的。
师:那我们把它延伸一下,同学们如果不是在课堂情境,而是在自己的自学情境下,也经常给自己这样的一种暗示,那是不是你的阅读面就非常宽阔了,那么你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你的人文修养你的精神文化内涵就越来越深厚了。
师:那么今天这节课的上半节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古代诗歌的学习包括文言文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反复诵读,大量诵读,把它化成自己的,仿佛是自己说出来的,这时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对它进行感悟,那你的语文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
师: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词最核心的情节因素是什么?
生:遇雨。
师:加上地点呢?
随机板书:道中遇雨
师:老师再给它概括一下,用东北“儿化音”的特点。分析先要“懂事儿”,这是分析的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次还要知道诗词好在哪儿,那概括为“知趣儿”。这样概括便于记忆。
随机板书:懂事儿 知趣儿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层次,你认为这两首词最有味儿的是什么?更喜欢哪一首?
生:《定风波》
师:你认为哪儿最有味儿?
生:最后一句。
师:请读出来,你怎么觉得它最有味儿呢?
生:联系到苏轼当时也是在被贬期间,这句话能感到他有归隐的想法。
师: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面还一句“着本州安置”,也就是说“画地为牢”啊,他在东坡开垦了荒田,又到沙湖去买田,想在此终老此生,那这位同学说在这里是不是有人生的隐喻呢,东坡想归隐?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我们读懂作者,然后按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但这位女同学还有言外之意没有说清楚,你看老师揣摩的对不对。你是想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眼前景色,更是人生的况味,是不是你要表达这个意思啊?
生:我没说完。
师:好,请你接着说。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表现出了一个在人生最磨难时期的心灵旷达的苏东坡。
师:好,有道理。这位同学品出味道来了。
师:这位同学来谈一谈,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想说。
生:我更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前几天刚看了《赤壁》这个电影。
师:你先打住,电影和这词能比较吗?这是题外话,你先接着说。
生:我按我的思想给它归纳了下,苏轼先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三国周郎赤壁”,又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师:你把我要说的都说了,太好了,请坐。
师:她认为作者在上片描写一个宏阔的场面,令人感到精神振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一种场面。波澜壮阔!所以他感觉到一个人在倒霉的时候,心灵还能如此的旷达如此的豪迈。这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这都是趣味!所以,人说苏东坡在黄州时是倒霉的,他生在眉州,贬到黄州,贬了惠州,又贬了琼州,最后死在常州,他的每次人生磨难经历都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作品。
师:这两位同学品读的都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我也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的就不说了。
生:我觉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苏轼对官场的厌恶。他当时被贬,他应该已经人在中年。
师:好,这两位女同学阐释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她们都是从第一印象去体会这两首词的感受,但我们不能把感情强加于文本,我们需要了解作者,还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当然现在这没关系,只要我们已经按照这样一种途径进入文本就成功了。
师:我们把这两位同学的理解再做一下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位同学是从眼前景去引发人生况味,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就是“由事到理”(板书)。
师:而另一位同学是说他的词中写到了眼前的景,这景中又隐含着苏轼的人生感觉,那实际上就是说,他通过描写景物,来做什么呢?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情上就不是苏轼了,于是他将这种感情上升到一种理,“一时多少豪杰”。(板书)
师:实际上我还有一种感觉没和同学们说,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在向东流去,这可以看作是描写,“大江东去”我苏东坡站在赤壁看到了,但巨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我苏东坡看不到。淘任何历史人物,我都不在现场,但是为什么我知道结果呢?因为他们都不在了,那么历史人物是被长江的波澜壮阔淘洗掉的吗?也不是,但是我把他们之间建立了关系,总之,大江在那,而你们将被淘尽,当然也将淘尽我苏轼,这就是在写一种“理”。最后,他由景到情最后还是上升到了理。
师:这就是趣味,类似的趣味还有,比如第二首词里老师非常喜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最喜欢的是“吟啸”,“吟”就是朗读诗歌,那“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字典就知道,“啸”是把嘴撅起来打呼哨,也就是打口哨。这多么可爱啊,此时,遇雨,雨具没了,大家都在受着淋漓之苦,而他有雨具,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天晴,他写此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他慢慢地行走,边走边朗诵,时而还打着呼哨,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这种生活的释然,那种洒脱,是个学者的旷达。
师:我品味的就是“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的“吟啸”,我和同学们品味道理基本是一样的,但又有不同,我比同学们体会的深,是因为人生阅历比你们深。另外,这首词,我研究的时间也比你们长,但我是专业工作者,你们是业余工作者,而你们如果能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引下按照这样的一种方法,上升到这样一个水平,那你们就超越一般了,那种语文学习境界该有多美妙啊,我也只是给学生们举这样一个例子,我课前已经和同学们强调了,这节课是一个方法指引的开始,不在于把这两首词严谨地完整地分析的多透。
三、归纳概括,方法点拨
师:那么最后还有步骤是“品味儿”。这里我们主要来品风格,刚才同学说了这首词那么壮阔,东坡词被认为是什么词啊?
生:豪放词
师:豪放,有哪些字眼啊?“大江”“千古”“穿、拍、卷”等等,是苏轼词的一个特点。
但你能说《定风波》是豪放的吗?那你能说是婉约的吗?
师:老师给大家朗诵下苏轼的《蝶恋花》,大家感觉下,这首词的婉约。
(教师朗诵)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师:这婉约吧,肯定比《定风波》婉约吧。《定风波》里面隐含了一种俏皮幽默,大家再去体会下“何妨吟啸且徐行”,总之,通过这两首词的品味,想和同学们交代这样一个问题——并非一个词人的作品都是一个基调的。
师:这堂课仅仅是个方法引导课的开始,它是个开端而不是结束。我们把黑板上的概括下,就是这节课需要掌握的。这堂课和大家共同学习很愉悦。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苏东坡词二首
念奴娇 定风波
懂事儿 赤壁怀古 道中遇雨
知趣儿 事、情、理 事、情、理
品味儿 旷达、壮阔 洒脱、俏皮
执教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