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再认识

 市二中物理组举行集体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1113日上午,物理组在致远楼三楼备课室召开集体教研活动。会议由物理教研组长刘强芝主持,全体物理教师参加。教科室主任马庆功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张玉华老师、李延良老师汇报了山东省实验优质课的听课情况,并谈了自己的深刻感受,最后马主任做了很好的总结强调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对全体物理老师提出了要求。通过听取两位老师的汇报,结合马主任的建议,我们组内成员更加明确了实验课的具体上课程序,更加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为今后搞好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重点评析桓台一中马文吉老师的课,桓台一中马文吉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到位。咱一般老师会认为探究课就是主要学生去探究,老师的作用很小了,其实不是。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多少科学家们潜心研究多少年在不断修正改进后才能形成。我们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完全的科学探究并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课堂的科学探究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沿着科学家们探究的脚步大致的走一遍,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体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和科学方法。所以老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桓台一中的马文吉老师做的就相当的好,引入时自己设计实验,用的是两片宽度不一样的口香糖包装纸导电产生热量不一样,窄的着火了,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有关系。然后用两根粗细相同、材料相同但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相同的像灯泡串联,观察小灯泡的量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导体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有关,并定性的分析出电阻的大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在探究导体电阻的横截面积时,用相同的三根铅笔并在一起增大横截面积与一根铅笔去比较引导学生猜想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然后有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定量的测量探究电阻与导线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最后比较各组同学的数值,虽然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都是导体的电阻与导线横截面积成反比,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不同小组的比例系数是否相同,并观察比较各小组所用的材料(不同的小组老师给的导体的材料不同),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导体的电阻还与导线的材料有关系,从而引出电阻率。最后演示加热导线引起小灯泡的亮暗程度变化,从而得出电阻的大小还受温度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电阻定律。

两点感觉,首先感觉他们的教学功底都非常扎实,经验丰富,善于驾驭课堂,善于运用课堂奖励机制,适时表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他们对实验的操作运用较为娴熟,课件制作也很精美,动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情境交融。他们都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回忆听过的课,我的感觉都非常真实自然,没有花俏的多余的形式,有的是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的很好。一是导学案设计引导性、层次性强,二是利用多媒体及时处理数据,能节约时间,效果也不错。三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之中,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又可提学生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

反思:很多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同时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例如辛县一中的老师,整个过程就是讲解,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步骤、然后学生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