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校的“课程基地建设推进年”。立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悟透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创建学科优质课程基地,建设生态教育体系。学校“特色发展”三年建设工程的实施,需要重视质量、追求卓越的目标导向,需要改善教育生态关系、完善生态教育体系的方向引领,更需要在具体工作、具体过程中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一、“守正”与“创新”的内涵关系

守正的含义是恪守正道。“恪守”意味着认可和热爱、执着和坚持、努力和奋斗,“正道”象征着正大光明之路、正义崇高之使命。对学校来说,守正是始终坚持探求真理,遵循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培育英才这一正道。具体而言,就是守住教育之道、教学之规、成长之律,承认差异、因材施育、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就是守住做事成事的规律、办学发展的规律,始终保持定力、埋头做事。守正的前提是正道,正道的推行在恪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一个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担当崇高的教育使命。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解决好什么是正、守什么正的问题,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会迷失自我。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顺应新的时代形势,增强发展动力和能力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创新是守正的条件和实现路径,也就是要从事物的本质、规律出发,积极探索推动事物发展的新方法新形态新途径,基层党建工作只有以创新来解决好怎样守正、如何守正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守正。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达到辩证统一。

二、“守正”是实现生态教育的本源

守正在于牢牢守住价值引领的初心,没有守正,就会迷失教育初心和办学方向。教育的本源在于原生态,生态文明思想反映在教育价值导向中,表现为对多样性的尊重,更加强调平等与合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人与人,人与内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生态教育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校坚持生态文明观,以“建设生态校园”为行动目标,以“生态教育”为办学主题,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挖掘和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学科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守“生态教育”本源,坚持共生、和谐、发展的正道,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实现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生态教育目标和“水绿书院、生态学府”的教育蓝图。实现这个目标和蓝图,需要我们心无旁骛,踏实做事,做事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三、“创新”是实现生态教育的保障

创新是指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推陈出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生态教育是功在千秋的创新教育,是我们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凝聚家校社力量与资源实施联教共育;二要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教育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的生态体系;三要在学校的办学、管理、教学和班组建设上创建特色,实现典型引领与个性展示、合作提升与互补互促;四要挖掘校内资源,把“生态学府、水绿书院”校园规划的理念作为我们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与行动,教育师生追求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健康生活方式。启动“绿色学校”“生态教育”建设行动,管理者和教师要做“立好身、修好为,引好路、育好人”表率,坚持“能行教育”引领、“陪伴教育”释疑、“担责成才”励志,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在校本课程建设和学生全员社团探索的基础上,建设学科、社团“生态课程群”,实施课程育人;发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师德配位、能力支撑”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团队;建设家校治理、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学校“生态教育体系”,优化学校内涵供给、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源于创新,“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教育的力量才能直抵师生心灵,质效明显提高。

四、“守正”与“创新”贯穿工作始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学校教育要将“守正”与“创新”贯穿全部工作的始终。我们要以“守正”担当责任,不忘教育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守住“生为本、学中心”的教育正道,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政治方向,致力于培养和自觉成长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我们在仰望未来的时候,在创新办学的时候不要忘记守正”是基础,偏离了这个正道,一切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的变革,都是海市蜃楼,镜中望月。

我们要以“创新”破解难题,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只能落后于时代。我校根据校情创新了德智融合的大德育体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实现德智体美共育、教书育人一体、言传身教统一,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根据学情实施“能行教育”,创立了“双导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坚持“个性化教学”,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提升,学生培养步入了“低进高出”“低进优出”的发展轨道。学校创新开展特色主题年活动,以特色建设促进工作愿景的达成,实现学生的个性、多元、扬长发展。近年来,学校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借鉴优秀成果,创新教学管理之“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决定着发展和成长的方向与路径的曲直,“创新”决定着发展和成长的效能与质量的优劣。因此,学校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需要厘清什么是“正”、什么是“新”的问题,守什么“正”、创什么“新”的问题,如何守“正”、如何创“新”的问题。只有个人的主观思维和认识与客观现实和规律相一致时,才能真正做到守正与创新,而不是仅仅靠个人主观臆断和想当然来评说、解读和判断正误。所以,我们首先倡导学校管理者和党员教师要带头提高学习本领,做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表率,提升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带头提高干事本领,做履职担责、协调合作、公而忘私、干事成事的表率,增强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带头提高服务本领,做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大局的表率,强化群众观念和公仆观念;带头提高执行本领,做统筹兼顾、工作为重、狠抓落实的表率,树牢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